5060
2021-04-10
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。中國人之所以不同于圣經思想影響的西方人,主要就是受論語思想的影響。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,論語一直是讀書人受教育的核心內容。雖然有些人不這么認為,覺得自己沒有受孔子思想影響,其實這是錯誤的。比如中國人父子幾乎沒有AA制一說,但是西方卻很普遍;并不是AA制不好,而是孔子的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容許這么做,如果沒有孔子思想,我們今天AA制就會很普遍。西方很多家庭兒子都是直接叫父母的名字,大家也習以為常,但是在中國文化中就不可以。可以說在整個社會歷史上,沒有一本書能持續影響這么久遠以及影響這么多的人,它是中國文化的源泉和基礎,因此古人早就說:半部論語治天下。
論語本來是孔子的學生記錄老師的話然后整理而成的,因此代表孔子的核心思想;但是孔子自己說他自己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,意思就是他只是轉述古人思想,并不添加任何自己的內容,因此論語其實也是古代思想的綜合。論語的思想影響中國2400年后,在上世紀出現了危機,五四運動第一次喊出了打倒孔家店,然后是文化大革命打倒孔老二,傳統文化破壞殆盡,很多人以為有比孔子思想更好的其他更先進的思想可以使社會美好,但是現在孔子打倒了100年了,前50年是混戰,社會美好無從談起;后50年的情況大家都知道,總的道德水平在走下坡路。所以傳統文化的東西不能輕易否定,否則社會好不起來的。想想看2400年多少聰明偉人都沒有丟掉的東西,我們為什么要丟掉啊。再怎么偉大的思想能影響100年就不錯了,但是孔子思想卻影響了2400年。關于孔子思想在過去幾千年的地位,我們只要給一個例子。過去的皇帝至高無上,金口玉言,一句話可以決定很多人的生死,但是歷朝歷代的皇帝,唯一跪拜的人物,并且是沒有做過皇帝的普通人物,就是孔子。讓我們窺斑識豹般來看看孔子思想大概的內容。
論語關于論修身
論語的核心思想就是修身,正如“大學”里面說的:“自天子以致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為本。”---就是大人物和小人物都要修身,否則無法立足于社會,在家里無法使家庭幸福,在外面無法做大事有作為。我們看論語修身的部分內容。
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愛眾而親仁,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。”---孝敬父母,愛護兄弟,行為謹慎而守信用,博愛大眾,心中常有仁的思想,勞作之余多學習。
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,犬馬皆能有養,不敬何以別乎?”---今天的孝道,好像就是讓父母吃飽,動物都能吃飽,如果不敬愛他們,跟養動物有什么區別?
“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”---不要擔心地位,而要擔心才能;不要擔心無名,而要擔心無德。
“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”---君子應當少說多做。
“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”---見到優秀的人才就學習,見到不優秀的人就反省自己。
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---自己想學有所成,同時幫助別人學有所成;自己想要事業有成,同時幫助別人事業有成。
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,擇其善者而從之,擇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三個人一起,其中必定有我的學習老師,其中優秀的人,可以直接學習,其中不優秀的人,可以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問題。
論語論管理
論語中說到管理的內容也很多。孔子本身做過政府的司法部長(司寇),而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也出將入相,有將軍,有行政首腦,有學問家,也有富甲一方的經商高手,因此孔子的管理思想是有其實踐基礎的,不是一般讀書人的高談闊論。我們來學習論語的管理內容。
“為政以德,臂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拱之”---用德的理念來管理,就會象北斗星一樣,定位在最北方不動,其他星星圍繞他自動運轉。
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”----以法律為管理思想同時加上刑法,人們可以做到不違犯,但是社會并沒有恥辱感;但是如果用道德教育為主,然后用禮來要求規范,社會就會有恥辱感,并且行為也會符合規范。
“君子德風,小人德草,草上之風必偃”---君子的風氣會象風吹草一樣影響一般人的行為。
“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---出門衣冠整齊,見到每個人都象見貴賓一樣以禮相待,使用民力就像祭祀一樣慎重,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強求別人做。
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----當管理者自身端正,不用下命令,下屬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;相反,縱然三令五申,也不會服從的。
“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。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于其言,無所茍而已矣。”-----名分不正當,說話就不合理;說話不合理,事情就辦不成。事情辦不成,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;法律不能深入人心,刑罰就不會公正;刑罰不公正,則百姓手足無措,不知如何是好。所以領導做事必須道理說得通、說話必須道理行得通。領導說話,絕不隨便、馬虎。
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”-----不擔心分的少,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均勻,不擔心人民生活貧窮,而擔心生活不安定。
“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;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擇可勞而勞之,又誰怨?欲仁而得仁,又焉貪?君子無眾寡,無大小,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?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”-----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;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;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;莊重而不傲慢;威嚴而不兇猛。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,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!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,這又有誰會怨恨呢?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,又還有什么可貪的呢?君子對人,無論多少,勢力大小,都不怠慢他們,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?君子衣冠整齊,目不斜視,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,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?
我們最后用論語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,這是孔子學生的學習體會,我們省去文言文而直接用白話文。白話文是臺灣南懷瑾教授翻譯的。孔子的學生說“一個人言談很重要,一句話代表了你的智慧學問。我們聽人家講話,對方一開口,他有多少程度,多少修養,就可以知道。有時候一句話就知道他無知,所以言語要特別注意,不要亂開口。我們老師孔子的高明,我們永遠都達不到他那樣的程度,他崇高得就象天一樣,不是可以用一張梯子讓我們爬得上去的。孔子的學問永遠在這個世界上,小至于個人的成家立業,大至于為天下、為國家做大事。想建立一個思想行為作風的基礎,必然要以孔子的學問思想做基礎,沒有其他方法,只有這樣做,沒有其他辦法超過他的范圍。人生經驗多的時候,更加深刻地覺得他對。想做好一個領導,必須具有領導的基本道德與學問。領導的條件很多,有關的書籍也很多,但是都是講權術,不是道德,都不行。真正的領導要以道德為基礎。說到以道德為基礎的領導,都離不開孔子。要安撫天下,安撫人心,也要用孔子的思想,因為它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中堅精神,一般人才會信仰,才會接受這種安撫而來附和,而一切行為也必須以孔子這種道德為基礎的思想。孔子活著是大家的光榮,死后是大家的悲哀,永遠不可超越。”
(作者朱軍山博士為中意法電子總經理stsanxin168.cn )